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 推动云南高质量发展
时间:2022-01-18 文章来源:财政部 作者:佚名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绿色是高质量发展的永恒底色,良好的生态环境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近年来,云南财政充分发挥财政在国家治理中的基础和重要支柱作用,积极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助力生态优化、绿色发展,推动云南走出了独具特色的高质量绿色发展之路。
生态补偿筑牢绿色之基
“十三五”以来,云南财政支持建立和完善生态补偿机制,逐步形成了以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制度、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制度、草原生态保护补偿制度、耕地生态保护补偿制度、湿地生态补偿制度为主线的纵向生态补偿运行机制和以南盘江(珠江流域)生态补偿、赤水河流域三省跨省补偿机制、省内流域生态补偿政策体系为主线的横向生态补偿机制,有力推动了云南生态文明建设。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绿色是高质量发展的永恒底色,良好的生态环境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近年来,云南财政充分发挥财政在国家治理中的基础和重要支柱作用,积极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助力生态优化、绿色发展,推动云南走出了独具特色的高质量绿色发展之路。
——打好纵向生态补偿“组合拳”。在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补偿方面,自2009年起,建立了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制度,2019年9月,省财政厅修订了《云南省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办法》,将129个县(市、区)全部纳入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补助范围,根据森林、水域、草地、耕地等生态载体确定生态功能价值,考虑各地的生态重要性,以生态价值补偿为主体进行分配。根据各地环保方面财力投入和财政困难程度安排奖补资金,提高各地对环保投入的积极性。2016—2020年,省级财政共补助全省16个州(市)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金额303.22亿元,年均增长8.9%。
在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方面,初步形成了以公共财政为支撑的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机制。目前,全省共区划界定公益林面积19061.5万亩,其中国家级公益林12098.6万亩,省级公益林5946.9万亩,州(市)级公益林253.1万亩,县(市、区)级公益林762.9万亩。2016—2020年,省级财政合计投入资金35.2亿元。
在草原生态保护补偿方面,2016—2020年,实施新一轮草原生态补奖政策,涉及全省15个州(市)109个县(市、区),补奖面积17800万亩,其中禁牧面积2731万亩,草畜平衡面积15069万亩,覆盖451.3万农牧户,按照禁牧补助、草畜平衡奖励标准,直接补贴承包草原并履行禁牧或草畜平衡义务的农牧民。全面推行草原禁牧、休牧、轮牧和草畜平衡制度,中央每年补助云南省5.82亿元,5年合计29.08亿元。
在耕地生态保护补偿方面,2016—2020年,下达资金1.95亿元,支持集中连片推广土壤改良、地力培肥、治理修复等综合技术模式,支持农民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应用化肥减量增效新技术新产品,加大耕地保护和质量提升。积极支持耕地轮作休耕,2016—2020年,下达资金5.17亿元,支持实施石漠化地区休耕轮作试点,支持耕地保护利用,提升耕地地力。
在湿地生态补偿方面,云南省自2014年开展湿地生态效益补偿试点工作,先后在大山包、纳帕海、拉市海3处湿地实施了湿地生态效益补偿项目。其中,在大山包开展了湿地生态服务功能补偿、栖息地生态环境整治、黑颈鹤食物源基地建设等工作;在纳帕海开展了湿地生态服务功能补偿、湿地补偿区管护、湿地生态环境综合整治等工作;在拉市海开展了湿地生态效益和候鸟水禽影响农作物补偿。此外,各地推动实施湿地生态效益补偿项目,聘用社区居民开展管护,并就项目实施成效进行了监测评估。
——打造流域横向生态补偿“样本”。为有效改善重点流域生态环境质量,充分调动流域上下游地区保护治理积极性,云南省财政厅牵头会同相关部门和有关州(市),按照“试点引领—跨省合作—全域推动”的思路,建立财政激励引导机制,加快推动流域补偿机制改革。
探索实施南盘江(珠江流域)生态补偿。自2016年起,云南省财政厅会同有关部门在南盘江流域探索建立省内流域横向生态保护补偿试点,在流域相邻州(市)就补偿基准选择、标准和方式等达成补偿协议的基础上,建立流域横向生态保护补偿机制,省级财政等额配套资金对受补偿方进行补助。2017年兑现流域横向生态补偿金2010万元,2018年兑现2356万元,补偿力度逐年加大,取得良好成效。
协调建立多省间流域生态补偿机制。2018年,云南、贵州、四川三省签署《赤水河流域横向生态保护补偿协议》,共同出资2亿元设立赤水河流域水环境横向补偿资金,2018—2020年,开展赤水河流域生态补偿试点。云南、贵州、四川三省的出资比例为1:5:4,补偿资金分配比例为3:4:3,资金用于流域生态环境保护、治理等水污染防治。2018—2019年,云南负责断面水质稳定达标(Ⅱ类),获贵州、四川支付补偿资金8000万元。
构建省内流域生态补偿政策体系。2018年,云南省构建“1+2”流域横向补偿政策框架,即1个全省总体方案,长江、赤水河2个具体实施方案。2019年底,根据试行阶段的实践经验和初步成效,修订并正式印发云南省流域生态保护补偿机制政策文件。同时,将补偿奖励范围从长江流域扩大至省内六大水系,奖励机制实现全省覆盖。
在省级财政奖补政策的正向激励引导下,云南省重点流域各州(市)积极行动,全省流域横向生态补偿工作取得积极进展。2019年初完成长江流域省内7个州(市)49个县补偿机制的建立,作为全国首批完成长江流域补偿机制全覆盖的4个省份之一,获得财政部通报表扬和资金奖励。自2018年出台财政奖补政策以来,筹措安排中央和省级奖励引导资金19.26亿元,筹措补偿资金13.15亿元,合计约40亿元用于实施224个生态保护修复项目,持续改善沿江生态环境质量。目前,“成本共担、效益共享、合作共治”的流域水系生态保护治理体系基本形成,六大水系出境跨界断面水质全面稳定达标,保持Ⅲ类以上水质。
转型发展唱响绿色旋律
绿色既是生态之基,又是发展之源。近年来,云南省财政厅围绕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加大资金投入,优化体制机制,着力支持调结构、转方式、换动能,推动绿色产业发展。
夜色正浓,昆明市呈贡区斗南花市却迎来了一天中最为繁忙的时刻,花商们把从农户处收来的鲜花码成了小山,待价而沽。斗南花市是亚洲最大、全球第二的鲜切花交易市场。全国每10枝鲜切花就有7枝来自斗南,鲜花铺开了众多花农的致富路。2019年,鲜切花交易量达92.31亿枝,交易额74.36亿元。
云南野生菌种类繁多,截至2019年底,云南发现的野生菌资源有21科、604属、2753种,种质资源占全国的94%,年均蕴育野生菌超过100万吨,实际采集利用约20万吨,占全球的50%、全国的66%,年产值超100亿元,成为云南出口最多、影响最大的创汇农产品。
鲜切花和野生菌产业是云南高原特色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云南推动绿色发展的缩影。自2018年起,云南省财政厅积极落实省委省政府打造“绿色食品牌”有关要求,支持“创名牌、育龙头”,连续三年对云南省“10大名品”和绿色食品“10强企业”“20佳创新企业”予以奖励,2018—2019年累计兑现奖励资金1.05亿元。2020年,省级财政进一步加大支持力度,提高“10大名品”奖励力度,共兑现“10大名品”和“10强企业”“20佳创新企业”奖励资金9350万元,比2019年增加4700万元。如今,越来越多的“滇品”“云系”农产品正在成为全国乃至全世界的领跑者。2020年,农业农村部、财政部开展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建设,全国共批准建设50个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其中,云南省花卉和蔬菜两个产业集群建设项目获得批准,分别得到中央财政奖补资金1亿元。
同时,云南省财政厅统筹相关财税政策和资金,大力支持发展水电铝材和水电硅材一体化项目,落实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可再生能源发展各项政策措施,支持打造世界一流“绿色能源牌”。昆明市大力发展高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从技术研发到孵化基地,近千家高新企业在昆明落地。2020年,昆明市投资580多亿元发展包括5G、人工智能等在内的近400余个项目,一批“绿色工厂”“绿色园区”蓬勃兴起,以绿色为底、以生态为基的相关产品层出不穷,推动了当地绿色转型,也让城市焕发出前所未有的勃勃生机。
原文链接:http://www.mof.gov.cn/zhengwuxinxi/xinwenlianbo/yunnancaizhengxinxilianbo/202110/t20211018_3759069.htm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