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 财政法治网!!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互动交流

张凯丽:从冰场一路驰骋到舞台

时间:2022-08-12 文章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 作者:佚名

  张凯丽: 第十三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国家话剧院一级演员,原短道速滑运动员。

  

  第一次见到张凯丽,四目一锁定,她便热情地走过来,给了我一个大大的拥抱。总在荧幕中看到的演员,真实出现在眼前时,反而更加激发人的好奇心:现实世界的她到底和荧幕上的角色有什么不同。

  眼前的张凯丽个头高,短发干练,皮肤白皙透亮,气质、打扮,属于放在大街上可以一眼挑出来的那种。记得她演过的许多角色,有《渴望》里贤妻良母式的刘慧芳,有《人民的名义》里精致利己主义代表者吴惠芬,也有《人世间》里充满烟火气的“老革命”曲书记……不论角色如何变化,那张熟悉脸庞上的弯弯笑眼和两个大酒窝,好像从未变过。

  在酒店大堂温暖的咖啡吧落座之前,凯丽脱去了自己长至膝盖的厚羽绒服,又将厚披肩从脖子上摘下来裹在黑色羊毛衫外。为这怕冷的劲儿,曾经有人笑她:“凯丽,怎么你个东北人还这么怕冷?”

  “知道为什么东北人说话快、做事雷厉风行吗?”凯丽笑眯眯地发出一个东北式的反问,“东北多冷啊,能让人慢悠悠地说话吗?你得赶紧说完了走,对吧?”说完,她自己先被自己东北式的幽默逗乐了,仰起头哈哈大笑。

  练体育——哪儿冷往哪儿去

  20世纪70年代,生活在吉林长春的张凯丽刚十岁出头,就被妈妈送去体校学习短道速滑,“为了有一技之长。”她的教练是得过全国短道速滑冠军的崔顺子,跟凯丽家住楼上楼下。跟她一个队的,还有一位著名人物——1992年为中国实现冬奥会奖牌“零突破”的短道速滑运动员叶乔波。

  速滑需要上冰,那时冰上运动有个说法,“提前上冰”和“延时上冰”。啥意思?就是长春还没冷到结冰的时候,速滑队要去已经结冰的地方训练。长春的冰都化了,速滑队要去冰还没化的地方训练。

  “哪儿冷往哪儿去。像海拉尔、敦化都去过。”凯丽记得最清楚的,是第一次跟队去敦化训练的场景。那次是延时上冰,长春的冰都已经化了,敦化的一个村子旁还有片野冰,但也冻得不实,他们在那里练了20多天,一直练到冰面从远处看都在颤颤巍巍地晃动才算作罢。

  那时尽管在室外训练,运动员们也穿得很单薄,“训练不可能穿着棉裤,当时的运动服又不保暖又不排汗,只有动起来才没有那么冷。”经常是训练没多久,衣服就被汗湿了,脸被冻僵了,在零下三四十度的室外,感冒发烧是家常便饭。

  说起当年的冷,张凯丽的肌肉记忆延续到了现在。“这些年,我是见着羽绒服就想买,出门总恨不得披床棉被。”

  在野外上冰的时间里,运动员们分散住在老乡家里,凯丽回忆说,“我和崔教练、叶乔波住在一户朝鲜族老乡家里,他们一家三代人的模样,我闭上眼睛还能想得起来。”

  凯丽记忆深处最温暖的部分,是关于那户人家的房子。“房子小小的,特别好看,尤其是烟囱冒出炊烟的样子,让心底觉得很温暖。每天训练完了瞅一眼冒出炊烟了,就充满希望地往回跑……”

  老乡家里是典型的三代同堂,每到吃饭时,长辈和男人就坐在桌前吃饭,女人则一直忙碌着。那时候条件不好,饭桌上最吸引人的,就是打糕了。凯丽陷入回忆中,“亲眼看着木槌一点点地把一块糯米打得那么黏糊,再沾上豆面……大家就用速滑队发的白糖来换打糕吃。”直到现在凯丽也爱吃打糕,只要看见哪里有卖的,她还是会买。

  也许是当年太苦了,生活中的一点甜就格外地甜,几十年过去了依然印象深刻。几年前,张凯丽还专程去敦化寻找这户人家,但遗憾的是没有找到。“如果那对夫妻还在的话,可能也得七八十岁了。”

  说起这段往事,凯丽大动其情,还湿了眼眶。

  看冬奥——让全世界都看看

  今年1月14日播出的一档冬奥运动体验真人秀节目中,特意安排了张凯丽与昔日队友叶乔波重逢,同时还请到了两位短道速滑奥运冠军王濛与周洋。

  当叶乔波向张凯丽滑去,嘴里兴奋地大喊“队长”时,在场的人都震惊了,王濛也小声地询问张凯丽:“是真的吗?”叶乔波立刻表示:“凯丽确实是我的队长!”当年在速滑队里,凯丽因为个头最高当了队长。

  节目中,先后师从崔顺子教练的叶乔波、张凯丽和周洋三人,特意由张凯丽率队,在冰上展示了整齐划一、姿势标准的速滑动作。

  “离开速滑队后,过了30多年我才第一次上冰。很奇怪,真的是上冰就能滑……小时候做过的事,无论是肌肉、情感还是思维的记忆,它都不会消失。”

  在2020年1月召开的北京市政协十三届三次会议界别联组会上,当时会上的一个热点话题就是北京冬奥会。作为北京市政协委员的张凯丽结合自己曾经的短道速滑运动员经历提出建议:“要发展冰雪运动,短道速滑是其中很重要的一个项目,没有场地就没法普及。”

  凯丽发现,像北京这样的大城市都不太容易找到专业的短道速滑冰场。“比如北京国贸的冰场,就只允许穿戴花样刀,不让速滑刀入场。”她边说边用手比画着速滑刀的长度,“速滑刀有这么长,比较锋利,一旦摔了就容易把别人刮到,这种娱乐性的冰场就不敢让进。”

  “我们都知道,运动员是靠基数的,基数越大,顶尖的才可能越多。”凯丽坦言当年练体育,脑子里压根还没有冬奥的概念。“那时候在体校,就是想着出成绩,然后进专业队。对于冬奥会的概念,大概就是从乔波获得冬奥会奖牌开始吧。”

  因为冬奥会,张凯丽从冰面滑过的少年时光,再度被提起。在练习了三年的短道速滑后,张凯丽还是选择了退役。

  1990年,28岁的张凯丽凭借《渴望》刘慧芳这一角色,一夜成名。后来,她调入中央实验话剧院,就是现在的国家话剧院,靠在多部话剧作品中的表现拿下了金狮奖和梅花奖。这些年,张凯丽又出演了多部电视剧,塑造了不少深入人心的角色。如今,这位曾经的短道速滑运动员在家门口看着冬奥会,她笑称,希望北京冬奥会办得精彩漂亮,让全世界都看看!

  当演员——再坚持一下

  最近,张凯丽在怀柔拍戏,从春节前就开拍了。“这是万方老师做编剧的一部戏,关键我这次还是跟孙松又演一对,就是《渴望》里的王沪生。这是30年后我们再合作……”

  《渴望》当年在国内大热的时候,队友叶乔波在国外正参加比赛。“她妈妈给她打电话说,你这队长凯丽可出大名了。就不停地跟她讲,讲剧情、讲凯丽怎么好,乔波就一直往里头投币,把币都投完了,妈妈的话还没说完。”

  “乔波说我在速滑队那会儿就写诗、念诗,有时候念着念着就流泪了。”张凯丽记得,当时大家训练之后有个总结会,大家都要说自己的情况。因为冰刀都是运动员自己磨,总结时就会有人说冰刀磨的情况,比如快还是慢,磨好了没有之类的话。轮到张凯丽说时,她冒出了个新词:锋利。

  也许就是这种对“锋利”的感受,注定凯丽走上了演员的道路。凯丽说自己是速滑队里转型最大的。“离开后我去唱歌了,后来又学了表演。”

  演员和运动员看似毫不相干,其实有一个相通之处——都需要在台下付出足够的努力,才能在台上有所收获。“你看我的体力,有时候那么忙那么累,我还是有精力。运动员锻炼的底子还不仅是身体上的,还有精神上的。运动员是争第一的对吧?对我来说,一直有这个东西在,什么事,还是要再坚持一下。”

  30多年的艺术生涯,问及张凯丽最喜欢哪个荧幕形象,她坦言:“我其实还是喜欢慧芳,从感情上太难跟她割舍了。”

  与朝鲜族老乡家三代同堂一样,从记事起,凯丽的姥姥姥爷就和她的爸爸妈妈一直生活在一起。张凯丽在长春生活了20年,就在姥姥姥爷身边。一说起最像慧芳的姥姥,她的语调变得哽咽,“我演《渴望》时,姥姥已经有些糊涂了。她是大家庭出来的,曾经拥有戒指、手镯之类的金银细软。”

  记得最后一次回长春看姥姥,凯丽去商场给姥姥买了个金戒指,花了600多块,当时她演一集《渴望》,能挣120块。“我把戒指给姥姥戴上,姥姥高兴得像个孩子,坐在洗手间里都一直在看,我就难受的啊,又出去给她买了一个,给她一只手戴一个。姥姥在我心里是比慧芳还要好一百倍的好人,所以,我总说是姥姥给了我慧芳。”

  附件下载:

原文链接:http://bgt.mof.gov.cn/zhuantilanmu/rdwyh/dbwyfc/wyfc/202202/t20220224_3789960.htm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