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强发展力度 提升民生温度 ——透视2023年财政数据和政策
时间:2023-12-24 文章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 作者:佚名
今年是疫后经济恢复发展的一年。面对复杂的国内外形势,各级财政部门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加力提效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持续为推动经济回稳向好、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大动能。
从一季度增长0.5%,到二季度增长13.3%,再到前11月增长7.9%,今年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恢复性增势较好,税收收入同比增速也从二季度开始快速反弹,与全年GDP增速交相呼应,折射经济回稳向好态势。同时,财政支出发力提速、节奏加快,结构不断优化,并重点向民生领域倾斜,支持科技创新与制造业发展,充分发挥了财政稳增长、促发展、惠民生的作用。
财政部有关负责人表示,今年以来,财政部门聚焦支持经营主体、扩大内需、创新引领、民生保障等方面,增强经济韧性,推动中国经济持续恢复。
数据前低后高政策效果逐步显现
翻开今年的财政“账本”不难发现,收入端数据呈现较为明显的前低后高态势。
一季度,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62341亿元,同比增长0.5%;上半年,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至119203亿元,同比增长13.3%;前三季度,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达166713亿元,同比增长8.9%;前11月,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为200131亿元,同比增长7.9%。
“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速前低后高,反映实体经济在疫后逐步恢复,是疫后需求集中释放和前期一系列政策集中发力的结果。”粤开证券首席经济学家、研究院院长罗志恒指出。
据介绍,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的增长,得益于今年以来经济持续恢复、总体回升向好的带动,也与去年实施大规模增值税留抵退税政策、集中退税较多、基数较低等因素影响有关。
“财政是经济运行的晴雨表,财政收入增速回升是我国经济回升的具体表现和长期向好的有力证明。”西南财经大学教授刘蓉指出,预计全年5%左右的经济增长目标能够顺利实现,考虑平减指数后,财政收入增速与名义GDP增速基本匹配。
从税种看,我国今年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的增加主要来源于税收收入的增加,而税收收入增加主要依靠国内增值税收入。前三季度累计,增值税收入的同比增长率分别为12.2%、96%、60.3%;截至10月、11月,同比增长率回落至51.8%、47.6%,呈现前期上升、后期回落的趋势。
“国内增值税上涨势头强劲,一方面,是由于去年留抵退税等政策拉低了基数;另一方面,这也是今年经济回升的表现,说明我国企业信心和市场活力在逐步恢复。”刘蓉指出。
一般来说,税收数据较经济数据有两个月的滞后性。刘蓉认为,增值税收入的增加与经济运行情况是相互呼应的,第一季度税收小幅度增加是正在消化疫情冲击的负面效应,第二季度趋近翻倍的强势上扬是疫情后经济迎来“开门红”反弹,第三季度涨幅下降反映了经济下行压力出现,10月、11月降幅变小是逆周期和跨周期调节政策效果显效、经济总体回升延续的体现。
积极加力,财政支出聚焦民生
今年以来,在财政收入增长有限、财政持续紧平衡的情况下,财政支出保持稳步扩大节奏,支出结构不断优化,重点聚焦民生领域,加力支持科技创新。
据介绍,财政部分别于年初和下半年,分批次延续、优化、完善近70项税费优惠政策,重点加大对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支持力度。同时,落实落细就业优先政策,支持企业减负稳岗,帮助重点群体就业创业;完善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延续实施助学贷款免息及本金延期偿还政策;提高医疗卫生服务能力,稳妥实施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全国统筹,做好困难群众救助工作。
数据显示,一季度,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支出67915亿元,同比增长6.8%;上半年,一般公共预算支出133893亿元,同比增长3.9%;前三季度,一般公共预算支出197897亿元,同比增长3.9%;前11月,一般公共预算支出238462亿元,同比增长4.9%。
“今年财政支出节奏整体较快,支出结构优化,支出效率提高。”罗志恒说。
从支出的方向和领域看,财政资金整体向民生领域倾斜,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教育支出、卫生健康支出是“大块头”,三大领域支出占比达38.5%,创近五年新高。特别是,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占比较高。
今年一季度,全国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12256亿元,同比增长9.6%;上半年,相关支出达21791亿元,同比增长7.9%;前11月,累计支出达36001亿元,同比增长9%。截至11月底,今年教育支出累计36068亿元,同比增长5.7%;卫生健康支出19698亿元,同比增长1.4%。
“在当前经济形势下,通过加大民生领域的财政支出提升居民获得感,聚焦民生保障,兜底线、增福祉,对增加居民收入、刺激消费、扩大内需具有重要作用。”罗志恒说。
与此同时,财政始终大力支持科技创新与自立自强,服务于统筹发展与安全、构建新发展格局,持续推出相应支持政策,有力保障“卡脖子”领域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支持先进制造业发展,进一步降低相关重点产业链企业税负水平,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支持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加快新旧动能转换——将符合条件的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比例由75%统一提高到100%,并作为制度性安排长期实施;自2023年1月1日至2027年12月31日,允许先进制造业企业按照当期可抵扣进项税额加计5%抵减应纳增值税税额。
“这些举措都较好地支持了企业加大研发支出,促进了先进制造企业的发展,有利于维护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推动实现更高水平的供需循环,实现更加安全的发展。”罗志恒表示。
从系列指标看,财税支持政策取得了较好效果。1—11月,高技术产业投资同比增长10.5%,其中高技术制造业投资增长10.5%。高技术制造业中,航空、航天器及设备制造业,医疗仪器设备及仪器仪表制造业投资分别增长16.2%、14.8%,远高于固定资产投资总体增速。
值得关注的是,今年以来,一些地方基层财政运行困难,刚性支出压力大,收支矛盾突出。对此,中央财政将转移支付资金规模扩大至10.06万亿元,同时提高了一般性转移支付占比,向财政困难和经济欠发达地区倾斜,并优化县级基本财力保障机制奖补办法,全力保障基层财政平稳运行。
“先缓后快”,新增专项债发力稳投资
今年,新增专项债发行坚持提前谋划、尽早行动,发行节奏整体呈现“先缓后快”的态势,特别是进入三季度后发力提速,在稳投资、补短板、惠民生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据统计,截至6月末,全国新增专项债累计发行23009亿元,发行进度略超60%。进入三季度,专项债发行明显加快,特别是8月新增专项债券发行超6000亿元,前三季度累计发行进度超90%,与往年基本持平。
值得注意的是,今年10月再融资债券当月发行首破万亿元,达到11696亿元,其中再融资专项债券达3467亿元。“再融资债券的发行有效利用了现有地方政府债券限额空间,为化解地方政府债务风险起到重要支撑作用。”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经济贸易学院教授毛捷说。
从投资领域看,目前我国专项债主要用于市政和产业园区基础设施、社会事业、交通基础设施、保障性安居工程、农林水利等重点领域。
“截至11月,市政和产业园区基础设施专项债投资额度超万亿元,规模占比接近三分之一;交通基础设施次之,专项债投资超6000亿元;社会事业专项债投资超5000亿元,基建领域投资超2.2万亿元。由此可见,专项债已成为近年来稳投资、惠民生的重要支撑。”毛捷指出。
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吉富星认为,产业园区是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和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载体,加大专项债对园区建设的支持力度,有利于推动地方经济回稳向好、促进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
今年,各地紧盯专项债券政策,结合发展实际和项目建设需求,靠前谋划、加强项目储备,合理把握发行节奏,加快资金支出。“总体来看,新增专项债额度更多倾向于经济条件好且地方政府债务风险水平较低的省份。”毛捷指出。
据了解,截至11月,广东省、山东省、浙江省发行规模靠前,发行规模均超2300亿元,其中,广东省发行规模接近4000亿元。青海、宁夏、西藏等经济体量小、偿债能力弱的省份新增专项债发行额低于400亿元。
吉富星认为,专项债券分配充分考虑各地区财力和债务风险水平,向财政实力强、债务风险低的省份倾斜,对成熟和重点项目多的地区予以倾斜,能够有效均衡地区间发展不平衡特点,切实兼顾促发展和防风险。
记者敖阳利
原文链接:http://www.mof.gov.cn/zhengwuxinxi/caijingshidian/zgcjb/202312/t20231220_3923168.htm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上一篇:财税加力支持民企拓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