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 财政法治网!!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财经视点

中国财经报|“四个聚焦”推动 现代化新重庆建设开好局起好步

时间:2024-03-09 文章来源:重庆市财政局 作者:佚名

  

  

  

  姜国杰

  2023年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重庆的起步之年,也是三年新冠疫情防控转段后经济恢复发展的一年。面对复杂形势,重庆财政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以政领财、以财辅政”,保持奋进者姿态、创造性张力,服务保障市委、市政府工作部署,聚焦“稳进增效、除险清患、改革求变、惠民有感”工作导向,加力提效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为现代化新重庆建设提供了坚实的财力保障。

  聚焦“稳进增效”,抓大事、稳投资、强产业,服务高质量发展有力有为

  抢抓经济持续回升机遇,不折不扣落实税费支持政策,积极发挥财政逆周期调节作用,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

  一是支持重大战略落地。完善集中财力办大事机制,围绕国家重大战略和市委、市政府重大决策部署,建立大事要事财政保障清单。全市投入1832亿元,支持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十项行动”,推进成渝中线高铁、渝西高铁等标志性工程建设。投入372亿元,提速建设西部陆海新通道,推动基础设施提档升级、铁海联运班列加密上量。投入123亿元,落实“416”科技创新战略布局,全力保障“1361”数字重庆建设。投入782亿元,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二是推动经济恢复提振。落实中央各项减税降费政策,延续、优化和完善70余项税费优惠政策,全市新增减税降费及退税缓费超540亿元,惠及市场主体330余万户(次),切实减轻企业负担。合理安排政府投资规模,通过发行债券、预算安排等方式,投入1093亿元推进高铁、高速公路、桥隧等基础设施项目建设。持续扩大内需促进消费,支持开展“爱尚重庆”系列消费节活动,打造网红都市本土特色品牌,加快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

  三是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坚持财政资金跟着“产业图谱”走,优化组合财政、金融、产业等政策工具,投入159亿元,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重点支持“33618”现代制造业产业集群建设,提升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电子信息、先进材料等主导产业能级,促进智能装备及智能制造等支柱产业创新发展,推进软件和信息服务业“满天星”行动计划,支持培育壮大特色优势产业以及战略性“新星”产业集群。

  聚焦“除险清患”,化债务、清资产、保“三保”,防控财政风险见行见效

  统筹发展和安全,下好先手棋、打好主动仗,全力以赴打好地方债务风险防范化解、国有资产调查摸底等攻坚战,坚决兜牢兜实基层“三保”底线,确保财政平稳运行。

  一是严防严控债务风险。加强地方债务风险防范化解,制定实施化解地方债务方案,全面完成全年既定目标任务,及时足额偿还到期债务,牢牢守住债务风险底线。规范举债融资行为,推进平台公司综合治理、分类转型,坚决防止新增隐性债务。全年发行政府债券3000亿元,其中,新增债券1469亿元,支持基础设施、产业园区、社会事业等重大项目建设;再融资债券1531亿元,用于偿还到期存量债务。

  二是摸清摸准国资底数。对全市党政机关和事业单位、国有企业等重点资产,做到不同领域的同类资产标准统一、分类准确,清晰呈现国有资产全貌。对房屋、土地、大型仪器设备、公共基础设施等经济价值或社会价值较高的资产,增强资产颗粒度、信息饱满度,找准资产低效使用、闲置浪费等问题,为“三攻坚一盘活”改革突破夯实基础。对国有资产管理存在的日常工作不规范、利用效率不高、市场化不足等问题,突出建章立制,切实堵漏洞、清隐患、防风险。

  三是兜牢兜实基层“三保”。加大“三保”补助力度,推动财力性转移支付适度向困难区县倾斜,“三保”财力补助较上年增长26%,有力增强基层财力保障水平。加强“三保”全链条管理,持续完善预算审核、压力评估、重点关注、倾斜补助、专户调度、兜底救助等管理机制。加力“三保”运行监测,实时监测区县财力、库款保障,动态摸排预警区县“三保”风险,对“三保”风险早预防、早发现、早处置。

  聚焦“改革求变”,优体制、谋创新、重绩效,推动财政管理提质提效

  面对改革的“深水区”、难啃的“硬骨头”,敢于斗争、敢于碰硬,以改革的精神、创新的办法,有力推动财政体制、数字财政、绩效管理等改革,不断提升财政治理效能。

  一是深化财政体制改革。积极稳妥推进省以下财政体制改革,扎实开展调查研究,深入细致分析测算,初步提出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市与区县收入划分、优化转移支付等改革思路,在保持财力格局总体稳定的基础上,有序推进各项改革任务。优化开发区财税扶持政策,聚焦开发区功能定位,完善激励性、引导性政策支持体系,为开发区高质量发展营造了良好的财税环境。

  二是深化财政数字化改革。在预算管理一体化基础上,升级打造“财政智管”重大应用,迭代优化、整合拓展预算管理业务,形成完整的预算编制、预算执行、决算和报告、运行监测业务闭环,实现财政业务“一网统管”、财政运行“一屏统览”、资金流向“一键追踪”、财政工作“一体监督”。依托全市一体化智能化数字平台,实时共享建设成果,建立一本真实、清晰的“明白账”,财政“整体智治”效能明显提升。

  三是深化预算绩效管理改革。强化新增政策、项目立项必要性和绩效目标合理性论证,全年对173个500万元以上的市级新增项目开展事前绩效评估,2023年年度中、2024年预算安排公开评审项目绩效目标调整率分别为30%、24%,预算安排与绩效目标的匹配度持续提升。强化绩效运行日常监控,实施预算执行监督专项行动,及时收回预算执行进度慢、目标完成偏离大的项目资金约20亿元。强化激励约束,将绩效评价结果与预算安排挂钩,切实提升了资金使用效益。

  聚焦“惠民有感”,保民生、兜底线、促公平,保障改善民生用心用情

  坚持公共财政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用心用情用力做好基础性、普惠性、兜底性民生实事,全力以赴解决好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一是保持支出强度。坚持民生投入只增不减,在高质量发展中增进民生福祉。投入41亿元,落实落细就业优先政策。投入856亿元,落实财政性教育经费“两个只增不减”,推动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投入493亿元,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扩大医疗资源供给。投入1059亿元,健全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及时兑现城乡低保、特困人员、孤儿等群体救助资金。投入139亿元,完善住房保障体系,健全多主体供给、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投入414亿元,夯实平安建设保障基础,人民安全感不断增强。

  二是提高保障标准。始终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财政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严格落实中央各项民生提标政策。将居民医疗保险人均财政补助从610元提高到640元,不断改善医疗保障服务。将乡村医生月均补助标准从400元提高到600元以上,着力补齐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短板。将城乡低保标准分别提高到每月735元、600元,将城乡特困人员保障标准提高到每月955元,困难群众救助水平不断提升。

  三是增强可持续性。兼顾需要和可能,在经济发展和财力能力的基础上保障和改善民生,不好高骛远,吊高胃口。合理制定民生标准,从严掌握提标扩面等增支政策,提高民生支出的科学性。探索建立垃圾处理、污水处理、公租房、公共交通等公共服务和公共产品价格动态调整机制。清理超标准、超财力民生政策。科学安排支出,既妥善应对当务之急,又长远考虑来年之需,确保财政行稳致远。

  下一步,重庆财政将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认真落实好预算报告各项安排,坚持稳中求进、以进促稳、先立后破,进一步提高政治站位的“高度”、系统谋划的“广度”、宏观调控的“准度”、民生至上的“温度”、风险防控的“精度”,以“稳进增效、除险固安、改革突破、惠民强企”为导向,扎实做好2024年各项财政工作,为谱写中国式现代化的重庆篇章作出新的积极贡献。

  (作者系全国人大代表,重庆市财政局党组书记、局长)


原文链接:https://czj.cq.gov.cn/zwgk_268/czdt/cjsd/202403/t20240307_13011724.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