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鑫堂:坚持系统观念 构建长效机制深入推进财政监管事业高质量发展
时间:2022-12-01 文章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 作者:佚名
一、深刻认识以系统观念推动构建长效机制的重要意义
监管局更名设立以来,我们围绕落实中央关于监管局“进一步转变管理方式,实现由原来的监督检查业务为主,向日常管理和服务为主转变,由事后检查为主向事前事中管理为主转变,寓监督于管理之中”的要求,着眼新时代财政改革和国家经济建设发展大局,提出“用系统观念和现代技术手段打造财政监管长效化工作机制,做到全面履职尽责”的工作目标,充分发挥财政职能作用,紧紧抓住事前事中环节,以落实新职能、再造工作流程为抓手,着力打造从政策传导、数据采集、非现场分析、现场监管、结果反馈、后续整改落实的监管闭环,逐步构建财政监管常态化长效化机制,努力推动各项工作走在全国前列。
(一)构建长效机制是贯彻落实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应有之义。
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财经工作的方针政策和决策部署是监管局的首要政治任务。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完善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落实机制。这为我们进一步履行好党中央赋予的职责,全面贯彻党的方针政策和决策部署指明了方向。面对世纪疫情和百年变局交织的严峻复杂局面,我们唯有坚定不移坚持党对财经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牢牢把握党的中心任务,从党的事业发展角度开展财政监管工作,以积极有效的监管和服务践行“两个维护”,才能保证监管事业向着正确的方向发展。唯有以有利于发挥财政在国家治理中的基础和重要支柱作用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机制创新为支撑保障,发挥监管局在财政全链条管理中的动态监控和过程控制作用,才能把财政制度优势转化为财政治理效能,更好地保障财政政策精准有效发挥作用,推动减税降费、乡村振兴、长三角一体化、防范化解重大风险、加强财会监督等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得到不折不扣贯彻落实,服务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二)构建长效机制是推进职能转型更好服务财政中心工作的必然要求。
推进监管局职能转型,更加突出事前事中监管,是提升财政政策和财政资金绩效的重要途径。中央编委批准我们的主要职责是7条,财政部党组立足推进国家财税体制改革、建立现代财政制度的国家战略,将这些职能细化为25条具体工作职能,为我们全面履职尽责提供了前提条件。财政管理者的角色定位,决定了工作方式不能依赖事后检查走“老路”,要敢于打破常规避免绕“弯路”,财政监管必须顺时应势、主动作为,把握新形势、开拓新视野,深刻领会职能转型的理念思路,准确把握职能转型的方向路径,紧扣落实“两个转变”,推动监管模式变革,也就是依托监管局固有优势,在发扬传统监督检查优势的基础上,着眼长远发展推进财政管理的手段创新和流程再造,进一步打开财政监管工作新局面,推动健全与构建新发展格局相适应的财税政策体系和运行机制,推动深化财税体制改革,以更加积极有效的财政监管新作为助力财政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
(三)构建长效机制是优化管理流程提升监管工作效能的有力之举。
更好地发挥财政职能作用,服务党和国家中心大局,提高监管工作水平是关键。进入新发展阶段,财政监管事业发展所处的形势和环境都在不断发生新的变化,特别是随着“十四五”时期各项改革的全面深化和现代财税体制建设的加快推进,财政监管工作规范化、机制化、日常化建设摆在了更加重要的位置。结合新职能定位,我们必须加强工作的主动性、前瞻性,想问题、办事情要高站位、大格局,从更高的层次把握工作目标,从更独特的视角发现新情况、提出新建议,推动“要我干”向“我要干”转变;必须增强联络互通和高效协同,发挥监管局联系面广、职能综合等优势,完善纵向协调、横向联动的联合联动机制,在监管目标上实现“同题共答”,在监管资源上实现“同力共发”,在监管效果上实现“同频共振”,推动“单打独斗”向“协同作战”转变;必须以信息化建设赋能财政管理,提高大数据挖掘、分析能力,有效发挥信息化监管的集约优势,促进监管手段精准化、智能化,推动“普遍撒网”向“精准画像”转变。
新征程上,我们要坚持统筹发展与安全,坚持按经济规律办事,有效落实“疫情要防住、经济要稳住、发展要安全”重大要求,牢固树立管理理念和系统观念,更充分发挥就地监管探头、哨兵、参谋作用,推动财政监管工作走在前、作表率。
二、紧扣“五个环节”,将系统观念贯穿于财政监管工作全过程各方面
坚持系统观念,进一步从监管工作的总体与全局上、从要素的联系与结合上深刻把握财政监管的内在规律和实践要求,紧扣全面履职尽责、加强统筹协调、扎实推进工作、成果应用反馈、强化激励保障五个环节着力构建长效机制,重点在扎实推进工作和成果应用反馈上下功夫,加强日常监管闭环管理,进一步细化和明确监管局业务实质性嵌入财政工作流程,推动财政管理流程再造,不断提升财政监管工作的有效性和权威性,更好地推动党的二十大作出的战略部署在财政系统落地生根。
(一)主动谋事在前,全面履职尽责。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全面落实“两个转变”必须要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工作理念,工作中要有主动意识,坚持掌握主动权、打好主动仗。一是要主动找准履职定位。只要是监管局职责范围内的就要主动去做,自动自发地开展工作,不能只是等靠财政部司局给我们布置安排工作,下达的任务是我们工作的重点但非全部,对我们来说,只要是财政部职责范围内的、只要是有利于财政改革和发展的,我们都要以“咬定青山不放松”的执着全面履职尽责。二是要主动发挥“派”的作用。监管局作为财政部的派出机构,体现了财政部职能在地方的延伸和补位,要充分发挥就地就近优势,有效解决财政部对众多财政管理事项鞭长莫及的矛盾,因地制宜自主谋划法定职责范围内的工作重点和任务,同时要加强与财政部司局的协同,共同提升中央财政管理水平。三是要主动增强服务意识。中心工作的重心在基层,薄弱环节也在基层,要提高服务意识,加强作风建设,把基层的问题和需求当成大事,主动接地气、通下情,着力解决如财政资金绩效不高等在基层财政管理中的堵点、难点,全面提升服务基层的能力和水平。
(二)集成内外力量,加强统筹协调。
为政之要,惟在得人。锚定财政监管事业转型发展的长远目标,全面加强监管力量是履职尽责的根本保证,既要打好队伍建设的“铁拳”,也要打好多方协同的“组合拳”。
对内,青年干部队伍建设是事业发展的“源头活水”。一是要提高政治能力,自觉用党的科学理论武装头脑,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把讲政治的要求贯穿财政工作的全过程各方面。深入实施“青蓝工程”,充分发挥“青年学堂”“党建与财政监管大讲坛”等阵地作用,加深对财政和财政监管工作的政治性认识,培养善于从政治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转化为坚定理想、锤炼党性和指导实践、推动工作的强大力量。二是要提升专业能力,及时分析国际国内形势和重大财税政策对财政收支影响,善于在吃透上情与摸清下情的结合点上做文章,提高政策把握能力;抓住财政工作靠数据说话的特点,善于在纷繁复杂的数据信息中抽丝剥茧、作出判断,提高大数据挖掘分析和现代信息化技术手段运用能力;围绕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落实落地、财税改革重点热点、民生保障难点堵点等问题加强调查研究,善于“蹲点调研”“解剖麻雀”,加强调查研究能力。同时要善于开展信息工作,提高信息报送的敏感性、时效性、精确性。三是要抓好干部选拔任用,严把德才标准,注重选拔敢于负责、勇于担当、善于作为、实绩突出的干部;盘活干部资源,推动将监管局干部纳入地方干部人才培养使用体系,以更高的站位推动实施更加开放的人才交流机制,贯通干部培养交流渠道;强化从严管理,坚持严管厚爱,完善管思想、管工作、管作风、管纪律的从严管理机制,引导干部始终以赶考的状态履职尽责。
对外,完善纵向和横向的联合联动机制,围绕服务地方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构建财政监管大格局。一是建立健全财政协调联动机制。加强与财政部司局的业务沟通与上下联动,形成紧密的工作联系。进一步完善与省财政厅联管联动,构建在全省财政系统内联合联动工作机制,按照“职责明确、运作规范、信息互通、成果共享”的原则,围绕沟通协调、信息共享、联合监管、联合调研、联合通报、联合督促整改等方面,加强协作,更好服务财税改革发展大局。二是深化与业务主管部门和资金使用单位联动机制。加强与省级业务部门联合联动,以中央转移支付监管、兜牢县级“三保”底线、政府债务监督、预算绩效管理等为抓手,建立沟通交流和反馈机制,推动省级层面加强财政管理和项目管理。深化与基层财政部门和资金使用单位日常联动,充分利用现代技术手段,传导财政管理压力,促进职责落实。三是完善与其他职能部门联合联动机制。继续加强与人行、海关、税务、统计、证监、银保监等相关职能部门合作,围绕经济形势分析、财政运行及收入监控、债务监管、金融监管、会计监管和部门预算监管,建立完善数据共享、协同会商等工作机制,形成工作合力,不断提升工作成效。
(三)强化科技赋能,扎实推进工作。
抓实事前事中日常监管这个根本,前提和基础是对信息的获取和使用。坚持以“信息强管理”,以信息化技术赋能财政监管。一是深化运用中央转移支付预算执行动态监管系统。扎实推进绩效目标实现程度和预算执行进度“双监控”,突出对预算执行的动态监管和过程控制,将资金监管重点延伸到各级资金使用单位,强化线上监控与线下监管相结合、注重预算执行与绩效管理相结合,着力解决资金管理“最后一公里”问题。持续优化转移支付监管系统功能,深化应用“绩效管理”模块,加强绩效运行监控和绩效评价试点,通过绩效评价结果与预算安排挂钩,推动预算和绩效管理一体化。二是健全完善地方财政运行动态监管系统。全面跟踪省、市、县三级财政运行,加强事中阶段的督促纠偏。全力推进与省预算管理一体化系统的衔接,进一步丰富数据来源,以财政数据为主体,持续导入整合其他经济社会发展重要指标,完善数据逻辑结构,加强数据多维度融合分析,提升系统预警能力,实现财政收支数据可视化、信息化和预警提示智能化。依托预警信息和在线分析,对疑点线索开展“点穴式”问询监管,有针对性组织现场调研、核查,及时传导监管压力,提升管理效能。三是深化运用金融监管系统。加强对金融企业“监测、预警、执行、处置、问责”全过程监管,对应监测财务核算事项和经营风险项目。运用系统强化常态化数据分析和比对,判断风险苗头和存在疑点,推动监督覆盖由过去一事一查的“点”转变为日常管理的“面”。四是深化运用天健财判智能财务预警系统。结合万得数据库等系统,加强对上市公司和会计师事务所的风险画像,持续对全省重点单位实施监督,定性评估财务报告可信度,定量梳理业务经营和会计核算风险事项。持续对全省上市公司实施分级分类管理,以财务数据为抓手,多维度评判财务质量,对财务质量高的上市公司进行定期跟踪,对财务信息存在疑点的列为重要监管对象,对无法合理解释疑点问题的实施更为严格的监管措施。五是开发国库退库对账系统。与人民银行南京分行共同开发退库、对账软件,通过在系统中发起退库申请,跟踪退库过程,查询退库结果,及时将退库明细反馈给属地财政部门,并于次月与退税单位所在地人行金库进行电子对账,解决退税初审单位调节延压受理初审和办理退库手续环节时间长的问题,创建全流程退税服务模式,提高工作质量和效率。六是强化地方政府债务及其他监管系统应用。综合利用财政部债务监测平台、全省地方政府债务管理系统及省纪委开发的地方政府性债务综合监管系统,强化对地方政府性债务监管,敦促地方政府落实债务管理主体责任。以动态监控系统为依托,充分利用财政部中央预算管理一体化系统、银行账户管理系统、决算审核软件等,加强对全省中央预算单位预算审核、国库授权支付和实有资金动态监控等。
(四)抓实整改纠偏,成果应用反馈。
以推动解决问题为落脚点,健全评价反馈机制,做好“上情下达、下情上传”,强化监管成果应用,扎实做好日常监管“后半篇文章”。一方面,健全完善督促整改长效纠偏机制。立足抓早抓小,统筹运用座谈交流、调研提示、约谈提醒、监管函询、现场核实、跟踪纠治等方式,根据问题的性质对症下药。对可能存在问题的单位,通过向被监管单位下达问询函、关注函,进一步了解情况,提示潜在风险;对需要进一步核实的项目,采取现场调查、核查等监管措施;对确认的问题下达监管函,提出整改意见建议,跟踪督促整改,同步建立问题清单,并对问题清单进行逐一核实、逐一销号;对确属重大问题的依法进行处理处罚以及移送追责。另一方面,健全完善情况上报反馈通报机制。坚持客观、全面,及时掌握并反映基层财政情况,为上级决策提供支撑。通过工作简报、上报信息、专题报告等形式及时向财政部反映全省中央转移支付资金动态监管、债务金融监管、财政运行分析评估、会计监管等情况、问题和工作建议;向省委、省政府不定期专题报告有关重要情况、重大问题,提出有关建议。及时向省财政厅、省级主管部门、市县区地方党委和政府通报有关重要情况、提示风险,提出有关意见,推动化解风险隐患,不断传导财政监管压力。
(五)践行“两个维护”,强化激励保障。
充分发挥财政管理职能作用,要坚持将党的领导落实到监管工作的各环节,将严的要求渗透到监管工作的全过程,将内控贯穿财政监管工作的各方面。一是坚持党建与监管业务深度融合。深入推进党建质量提升组织建设试点工作,着力建强党支部这个战斗堡垒,健全完善“党委抓支部、支部管党员、党员带群众”工作机制,充分发挥党支部在统一思想、凝聚共识上的作用,发挥党支部书记“头雁效应”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切实把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转换为财政治理效能。加大先进典型培树力度,打造有影响力、可推广、具有监管局特色的党建特色品牌,开展接续培育“服务高质量发展先锋行动队”活动。多维度开展党建共建工作,深化与财政部行政政法司党建联建联创机制,深化与秦淮区财政局、张謇企业家学院等属地服务单位的党建共建机制,进一步与泗洪县双沟镇雪五村开展“城乡结对、文明共建”活动,切实把共建联建成果转化为推动财政改革发展的实际成效。二是坚持严的主基调强化正风肃纪。始终把纪律和规矩挺在前,狠抓各项制度落实执行,坚持在抓小抓早上下功夫、见实效。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深入开展大走访、大调研活动,与多家地方财政部门开展信息联合采编试点工作,了解掌握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和中央财税政策在全省贯彻落实情况,健全“我为群众办实事”的长效机制。定期开展廉政回访,充分听取管理服务对象以及党员群众对改进作风的意见或建议。常态化开展“警示教育周”活动,在重要时间节点开展廉政谈话提醒,从严加强年轻干部教育管理监督,让党员干部习惯在受监督和约束的环境中工作生活。三是注重细节强化内控体系建设。及时修订完善内控规程,完善内控制度体系,进一步规范增值税留抵退税监督、地方财政运行监管、财政金融监管等职责履行,及时制定更新地方财政运行分析评估、绩效评价、金融企业财务制度执行监督等工作流程和管理规定,有效保障依法依规高效履职。结合财政监管信息化的特点,修改完善软件系统相关操作和要求,减少人为参与产生的运行风险,设置不同权限规范监管数据查阅,设置预警指标提示风险减少主观判断,对软件操作过程留痕实现有迹可循,规范系统数据信息应用,防止“细节中的魔鬼”危害大局,以内部控制促进监管成效提升。
三、更好地运用系统观念推动财政监管事业高质量发展
进入新发展阶段,运用系统观念谋划财政监管工作具有更深刻的实践内涵。我们在今后的财政监管工作当中,必须加强统筹协调,坚持系统观念,进一步把握对做好新时期财经工作的规律性认识,更好地推进财政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一方面,加强统筹协调、坚持系统观念体现在构建工作体系的系统性上。坚持系统观念强调运用全局、整体和战略的眼光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贯通“五个环节”的财政监管工作体系正是我们基于对财政监管客观规律的科学认识,通过积极探索方式方法,主动调整监管模式,在不断创新构建适合监管局实际、充分发挥作用的监管机制的过程中,逐步形成和发展完善的。要推动“五个环节”落实落地,就要全面、准确理解“五个环节”之间的内在联系。从实践层面来说,“五个环节”是系统完整、相互贯通的统一体,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日常监管的完整闭环链,更加突出了全面履职尽责的全过程、全覆盖,使得财政监管工作成为一个更加有机的系统。每一个环节既有侧重,又相辅相成,全面履职尽责进一步强调目标导向,以强烈的目标意识主动推进各项工作,是贯彻新发展理念、落实“两个转变”的核心,是推进其他环节的“龙头引领”;加强统筹协调更加侧重队伍建设和格局构建,是对加强闭环管理的力量统筹;扎实推进工作和成果应用反馈是闭环管理的根本和关键,其中,发现问题是前提、是基础,分析问题是深入、是发展,解决问题是关键、是突破;强化激励保障则是贯穿各个环节的有力政治保证。我们要系统掌握和理解这五个环节的内在逻辑和实践要求,进一步提升自主履职的积极性、增强闭环管理的有效性、扩大财政监管的影响力,努力推动“两个转变”到“全面定型”。
另一方面,加强统筹协调、坚持系统观念还体现在贯彻方法论的系统性上。坚持系统观念更要着眼全面,在工作中统筹运用好其他重要方法论。一是要坚持人民至上。群众路线始终是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必须坚持人民立场,坚持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把为民造福作为最重要的政绩,自觉把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贯穿到财政各项工作中去。比如,加强地方财政运行分析,保持县区财政平稳运行,坚决兜住“三保”底线;围绕“六稳”“六保”,推动直达资金直达县市基层,推动惠农惠民政策、减税降费政策落实落地;围绕大学生就业创业、支持专精特新企业发展等开展专题调研等,扎实做好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持续增进民生福祉。二是要坚持问题导向。把问题作为研究制定政策的起点,把工作的着力点放在解决最突出的矛盾和问题上,切实增强发现问题的敏锐、正视问题的清醒、解决问题的自觉,聚焦实践遇到的新问题、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不断提出解决问题的新理念新思路新办法。比如,我们在落实“两个转变”推进职能转型的过程中,抓准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大力加强信息化建设,加强监管机制体制创新;做深做实风险防范化解工作,把一切可能带来财政风险的债务纳入监督和关注范围,主动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等,全力化解工作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三是要坚持守正创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准确把握时代大势,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守正创新。在工作中我们要坚持政治方向不变、目标导向不变,积极发扬斗争精神,在坚守基本规律的基础上积极创新,努力实现新的突破。比如,我们坚持站在市场经济前沿开展会计监管的理念,在全国监管局率先开展会计监管先行试点,打造会计监管生态环境,推动构建多方共治的会计监督体系,极大提升了会计信息质量和审计执业质量,为我们进一步加强财会监督走出了一条新路子。
一分部署,九分落实。大道至简,实干为要。我们要更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紧紧围绕党中央关于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重大部署全力开展和推进财政监管工作,以系统观念推动全面履职尽责,坚定不移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路子走下去,真抓实干、埋头苦干,一步一个脚印把党的二十大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付诸行动、见之于成效,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中全面展现财政监管新担当新作为。
原文链接:http://jsz.mof.gov.cn/dcyj/202211/t20221123_3852941.htm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