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 财政法治网!!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财政公告

关于全国财政系统先进集体和先进工作者正式推荐对象的公示

时间:2024-11-05 文章来源:安徽省财政厅 作者:佚名

  根据人社部、财政部《关于开展全国财政系统先进集体和先进工作者评选表彰的通知》(人社部函〔2024〕73号),经全国财政系统先进集体和先进工作者评选表彰领导小组办公室初审同意,现对我省正式推荐对象进行公示。

  如有情况需要反映,请于2024年11月4日至2024年11月8日,向厅人事教育处反映,电话:68150259、13855192266、68150251(传真),意见箱设在厅机关大楼8楼西侧安全出口处,电子邮箱:ahscztrsjyc@163.com。

  一、基本情况

  (一)先进集体

  1.省财政厅预算处,集体性质:机关,集体级别:正处级,集体人数:19。

  2.合肥市财政局,集体性质:机关,集体级别:正处级,集体人数:161。

  3.天长市财政局,集体性质:机关,集体级别:正科级,集体人数:86 。

  (二)先进工作者

  1.晏然,女,1988年2月生,中共党员,现任马鞍山市财政绩效评价(投资评审)中心主任。

  主要经历:2012.09—2020.05马鞍山市当涂县财政局国有资产投资运营中心专技十二级 、专技十级(借调至当涂县太白镇财政所、当涂县财政局,期间:2014.10—2015.03省财政厅税政处帮助工作,2016.05-2016.11财政部税政司帮助工作);2020.05—2022.09 马鞍山市政府债务管理(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中心专技十级(期间:借调至马鞍山市财政局国库科);2022.09—2023.12马鞍山市财政绩效评价(投资评审)中心副主任(期间:借调至马鞍山市财政局资环科);2023.12—2024.03马鞍山市财政绩效评价(投资评审)中心专技十级;2024.03至今马鞍山市财政绩效评价(投资评审)中心主任。

  2.胡浩然,男,1988年12月生,群众,现任亳州市财政局预算科科长。

  主要经历:2010.09—2019.05 亳州市财政局财政投资评审中心科员;2019.05—2020.10亳州市财政局财政投资评审中心副主任;2020.10月—2021.12亳州市财政局预算科副科长;2021.12至今安徽省亳州市财政局预算科科长。

  二、事迹简介

  省财政厅预算处

  近年来,安徽省财政厅预算处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履行预算工作职责,强管理、促改革、保重点、控一般,把宝贵的财政资金用在发展紧要处、民生急需上。从2020年起,牵头的财政管理工作连续2年获国务院表彰激励,县级财政管理绩效综合评价连续4年位居全国前列,先后荣获安徽省直机关先进党支部、安徽省财政系统先进集体等称号。

  一、始终胸怀大局,坚定不移落实重大战略

  预算处承担省级预算编制、提出财政政策建议等重要职责,多年来,处室全体同志秉持绝对忠诚的政治品格、心系大局的思想站位、高度负责的工作态度,扎实推进各项任务落地落实。把准以政领财工作方向,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紧跟紧随、入脑入心,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牢牢把准财政预算工作方向。践行以财辅政工作职责,落实好中央重大决策、重要部署,扎实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围绕加快推进“三地一区”建设加大投入,聚焦科技创新、产业转型升级等领域,增强重大战略任务财力保障,为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安徽篇章提供有力支撑。永葆廉洁务实工作底色,始终把纪律、规矩挺在最前沿,营造风清气正理财环境,坚决做到花钱不见钱、管钱不爱钱、用权不谋私。忠诚尽职、担当尽责,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下达特殊转移支付等关键节点,加班加点、冲锋在前,锤炼了一支敢打硬仗、能打胜仗的预算铁军。

  二、始终锐意改革,全面破冰实施零基预算

  在财政资金有限、收支矛盾日益突出的情况下,预算处迎难而上、主动作为,以全面实施零基预算改革为引领,推动财政资金使用效益和政府协同治理效能双提升,打造了深化财税体制改革的“安徽样板”,人民日报头版头条、央视新闻进行了全面深度报道。大刀阔斧破基数,2022年以省政府名义出台《全面实施零基预算改革方案》,全面清理重塑支出政策、项目、资金。清理重塑省级185项支出政策,2023、2024年,省级持续压减项目数482、114个,根据政策、项目清理结果,清退压减资金85.8亿元。集中财力保重点,坚持“先谋事、后排钱”,2023年起创新编制省级年度重点保障事项清单,2024年动态调整至81项843亿元,不断强化重大战略任务财力保障。创新方式提绩效,创新专班工作机制,将以往分散在110个部门使用的财政资金统筹整合为15个专项资金,组建15个工作专班,强化政策资金统筹整合。创新财政投入方式,设立省新兴产业引导基金,采取“资金+基金”方式撬动社会资本,财政资金发挥了“四两拨千斤”作用。

  三、始终精打细算,以俭兴业服务当家理财

  坚持节用裕民,以政府习惯过紧日子来换取人民群众过好日子,服务党委政府当好家、算好账、理好财。制度上严要求,围绕厉行节约、过紧日子出台一系列制度,建立了一整套完整的基本支出标准体系,2022年印发“节支十二条”,提出12条控制压减行政开支具体措施。预算上再压减,在连续7年压减一般性支出预算的基础上,2024年省级继续按照“只减不增”原则安排“三公”经费预算,公用经费压减5%,省级非重点、非刚性支出较上年压减26.8亿元,腾出资金全部用于保民生、促发展。执行中强管控,年初财政资金限时下达,年中预算执行序时调度,年底沉淀资金一律收回。向社会和群众主动晒账本、亮出明白账,各级各部门预算全口径、无保留公开。

  四、始终倾力民生,全心全意做到人民至上

  聚焦人民群众关心期盼、可感可及的实事,用心、用情、用力做好财政保障。千方百计办好民生实事,将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财政预算工作的首位重点,构建多元化资金投入机制,2020-2023年全省累计投入各类资金3915亿元,持续实施好民生工程和民生实事。通过体制补助、专项补助等多项举措,加大对皖北欠发达地区的支持力度,促进全省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千方百计兜牢“三保”底线,始终将基层“三保”摆在财政工作的最优先位置,全面审核市县“三保”预算编制,定期开展“三保”支出进度监测,全面加强“三保”预算执行管控。持续加大省级财力下沉力度,2020-2023年累计下达市县转移支付资金超1.2万亿,有力支持基层兜牢“三保”底线。千方百计为企纾困解难,严格落实国家组合式税费支持政策,实施大规模增值税留抵退税,近三年累计新增减税降费及退税缓费超2400亿元。落实好积极的财政政策,2023-2024年省级统筹527.4亿元,“真金白银”支持落实省政府巩固和增强经济回升向好态势“30条”政策,为全省经济持续回升向好、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改善提供了坚实财政保障。

  

  合肥市财政局

  2019年以来,合肥市财政局牢记使命,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用实干笃行开创合肥财政工作新篇章。五年间,全市财政管理工作两次获国务院真抓实干成效明显督查激励,2023年居省政府督查激励考核第一位,市财政局先后荣获各类表彰百余项。

  一、服务发展“有作为”

  财政运行稳。2019至2023年,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从746亿元增长到930亿元,年均增长5.7%。2023年,一般公共预算收入总量居万亿GDP城市第19位,较GDP总量排名高1个位次。依托在全国率先建立的综合治税系统,全市税收收入从570.3亿元增长至674亿元,年均增长4.3%。2023年全市涉税市场主体达86.7万户,增加10.4万户,增长13.6%。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支出从1123亿元增长到1411亿元。全市政府债务率为104%,政府债务风险为全省唯一绿色等级,全市地方债务风险有效管控。科创劲头足。2019年至2023年,全市科技支出959.5亿元,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比重由11.61%提高至17.4%,稳居全国城市前列。对国家实验室等战略科技力量建设给予全力保障,建成、在建及拟建大科学装置数量达13个,是全国最密集的地区之一。创新“无偿补助+股权投资”投入方式支持重大科技项目,招引共建新型研发机构59家并实施绩效管理,支持科技创新做法在全省作经验交流并推广应用。合肥系统推进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入选国务院第八次大督查表扬的典型经验做法。产业扶持准。加强财政与金融、就业、产业、区域等政策协同,在“推动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上下功夫,政策体系既注重面上激励,又突出重点产业链支持,真正做到管用、好用,2023年兑现政策108.9亿元,惠企近2.4万户。执行环节,产业政策实行“一网通办”、“免申即享”大幅扩围,“惠企直通车”荣获全国“2021年度电子政务典型案例”,“政策指南针”主动为企业推送政策36万次,全市“免申即享”政策965条,占政策总条款数近60%。民生保障牢。2019年至2023年,全市民生支出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比重均在85%左右,切实兜牢兜实民生底线。教育支出年均增长6.8%,2023年支出252.2亿元,增长7%;投入129.7亿元支持就业创业,2023年新增全市城镇就业14.93万人,位列全省第一;成功获批城中村专项借款,周谷堆片区等18个项目已签订借款合同430亿元,利率低至2.7%;牵头实施资产收益扶贫民生工程,扶贫资金绩效评价蝉联全省优秀,市财政局获评安徽省脱贫攻坚先进集体;2020年汛情期间,统筹52.8亿元支持防汛和灾后重建,覆盖36.9万名受灾群众和2890户企业,做到“零差错、零信访”;在全省率先通过市场化机制建立政府购买居家养老服务制度;在中部省会城市率先建立全方位多层次的财政支持体系,助推合肥成功获批首批全国婴幼儿照护服务示范城市。

  二、改革创新“敢作为”

  零基预算有“合肥经验”。在全国首创“开门办预算”,持续创新推进预算编制制度建设,建立分领域投入多部门联审及专家评审机制,形成独具特色的零基预算编制和管理模式。在全国率先建设覆盖17个领域专项资产配置标准体系,有效矫正单位资产“超配”和“缺配”偏差。在全国首创财政支出政策库,对财政支出政策实行“事前评估、集中储备、编制预算、动态监控、绩效评价”的全过程预算绩效管理,搭建“预算+绩效”一体化系统,在全省最先实现绩效运行“云”监控。在全省率先分类分档制定经常性项目支出限额标准,推进预算编制精细化。2023年预算对照标准压减17%,信息化项目、规划、课题经费分别下降32%、40%和20%,会议费、培训费下降22%和20%。融资服务创“合肥做法”。牵头成立市投融资专班,制定筹资导则,分类明确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筹资方式,并在全省首创“债贷组合”模式为轨道交通成功融资超千亿。开创“基金招商”新模式,设立政府引导母基金,建立股权投资激励引导政策,有效撬动社会资本支持战新产业发展,财政资金放大5.7倍,覆盖我市16条重点产业链,打造“基金丛林”。创新建立四方融资服务机制,整合设立“政信贷”金融产品,建立风险补偿机制,制定贴息贴费政策,累计为1.4万户中小企业授信超1000亿元,助力中小微企业融资,合肥市企业综合融资服务平台获评“全国中小企业融资综合信用服务示范平台”。

  三、强基固本“善作为”

  政治机关建设有财政特色。牢牢把握“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这一重大原则,创新建立财政政策“梳理-解读-研究”机制,及时跟进解读中央和省财税政策,相关做法在全市推广。围绕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政治功能,建立党支部工作督导机制,创评12个星级党支部,常态化开展廉政警示教育,分类开展廉政谈心谈话,打造廉洁文化墙,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机关党建工作入选“领航计划”省级培育库、市级示范库,“党旗领航 财赋高地惠民生”获市直机关“十佳”党建品牌。公务员绩效管理居全国试点。扎实推进中组部公务员绩效管理试点,创新建立“1+4”干部绩效管理模式,实行党建和业务双百分考核,明确12项高质量绩效目标和预算编制等9项核心业务流程,编制专管员业务规范手册以及处室内控操作规程和150余项工作流程图,相关经验做法被纳入中组部案例选编。

  

  天长市财政局

  近年来,天长市财政局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忠诚履职、勇于担当,统筹推动建财源、抓收入、重民生、促发展等各项工作,在服务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中,奋力谱写财政事业新篇章。连续2年在全国县级财政管理绩效综合评价中获财政部通报表彰,2023年度财政管理评价得分全省县级第一,获安徽省政府督查激励。

  一、聚财生财有道,激活地方发展“动力”

  一是精心培育新兴财源。持续加大高新、战新企业培育,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每年拿出4亿元真金白银用于激励企业转型升级,建成1个国家级创新平台、76个省级平台。培育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6家,规上工业企业732家,均居全省县级第一。二是精准撬动财政杠杆。围绕全市“八大产业链”,推进“一产业一基金”建设,产业基金总规模突破百亿。科学谋划专项债项目,5年来发行新增专项债96亿元,保障43个重点项目顺利实施,带动投资超300亿元。向2家政策性担保公司注资3亿元,在保余额超32亿元,惠及企业2800余家。全省县级唯一与国开行开展“整市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合作,项目贷款额度200亿元。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做法被新华社《智库》杂志专刊推介。三是精细优化营商环境。打造“亭满意·天一流”营商环境,加快惠企政策落地,5年来累计减税降费超36亿元,同时运用“免申即享”平台让资金“一键直达”,有效减轻企业负担。实施企业上市“茉莉花开”计划,对拟上市企业提供“保姆式”服务,连续两年鑫铂股份、峆一药业主板上市。实施“企业吹哨,银行报到”,每月举办银企对接会,全市存贷款总量四年连跨四个百亿台阶。

  二、管财用财有方,提升财政治理“合力”

  一是开源节流抓长效。建立全周期财税联合调度机制,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从2019年的37.7亿元增长到2023年的50.5亿元,总量稳居安徽省第4,地区生产总值突破700亿元大关。全面推行零基预算改革,打破支出“基数+增长”的固有僵化格局,2024年预算审减项目253个,涉及资金33.2亿元。二是强村兴农促振兴。建立乡村振兴常态化投入机制,累计投入资金55亿元支持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高标准农田、水库补水项目等建设,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努力让群众端稳“金饭碗”。全市村集体经济实现收入过亿,80%村达到50万元经济强村。党建引领信用村建设获评安徽省优秀信用案例。三是惠民服务办实事。践行财政为民初心,推动解决好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回应“民声呼应”。近三年,每年投入不少于3.5亿元保障省定50项、市定10件民生实事顺利实施。严格落实教育经费“两个只增不减”,五年来共投入近70亿元优先发展教育,2023年被评为“全国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县(市、区)”。坚持以人民健康为中心,累计投入30亿元用于深化医共体“天长模式”,实现创新样本变医改样板,县域试点变全国示范。

  三、保财护财有章,增强风险防控“定力”

  一是量入为出,保值增值。带头厉行勤俭节约、反对铺张浪费,细化出台“过紧日子”十条,一般性支出持续下降,“三公”经费只减不增,让过“紧日子”养成习惯、成为常态。做大做强市管国企,五年实现资产总额翻番,增至683亿元、年均增幅24%,2家市管国企获评AA+信用评级。二是加强联控,常态监管。制定《关于加强财会监督与审计监督协同贯通的实施意见》,定期召开财审监督联席会议,加强业务信息互享、问题线索互通。做实内部监督,联合驻局纪检组开展内审工作,切实发挥示范带动效应。三是化解风险,守牢底线。制定“1+N”一揽子化债方案,全面理清债权债务关系,消化旧债、杜绝新债,债务风险总体可控。筑牢兜实“三保”底线,足额编列“三保”预算,将“三保”资金纳入全流程动态监控,确保资金精准落地,保障基层平稳运行。

  

  马鞍山市财政绩效评价(投资评审)中心主任 晏然

  12年间,她历经了乡镇财政所、县、市财政局、省财政厅和财政部5级财政锻炼。在县税法股、办公室,市预算科、国库科、资环科、绩效评价中心等多个财政岗位工作。2024年4月,被马鞍山市市委组织部、市委宣传部等9个部门联合授予第十五届“马鞍山市十大杰出青年”,是党政机关的唯一代表,也是财政部门的第一人。她就是马鞍山市财政绩效评价主任—晏然,以质朴坚韧的性格、激情迸发的热情,在经济建设的前沿阵地闪闪发光。

  一、从乡镇会计到国家税改,攻坚克难是她的决心

  2012年,晏然怀揣热情,踏上当涂太白镇财政所工作,交通的不便、通勤的漫长都未能阻挡她前进的步伐,作为乡镇总会计,她引进先进的财务软件代替手工记账,把多年未完成的账目高效处理完,为乡镇财务注入活力。

  无论是在基层财政所还是在中央部委,她都不卑不亢、勇往直前,只坚守一条质朴简单的信念“干好经手的每一件事”。2016年5月,晏然被抽调到财政部税政司,参加“营改增”这一重大改革。初到部委工作,挑战极大,失眠掉头发,但她无比珍惜部级平台,每日工作十几个小时后还去填补知识空缺。公文达不到标准,就按处长要求反复修改达十几遍。每天所有零散时间都用来搜索税讯,按质按量的编辑了150多期《全网涉税信息》报送部领导。她也崩溃过哭过,调整心态、擦干眼泪继续干。借调结束后,财政部寄来感谢信,表扬她高质量完成多项工作,学习积极主动、工作认真细致、无惧困难,为推进税制改革工作作出了积极贡献。

  二、从一专一能到多专多能,业务创新是她的恒心

  她不仅从学习中汲取干事之力,还把调查研究作为一种学习方法。2015年,由于县级工作出色,被市局、省厅抽调牵头全市、全省的税源调查工作,并获得市级、省级“全国企业所得税调查”先进工作者称号。

  从县级到市级财政,一如既往竭尽全力。面对部门决算工作全省倒数的困境,她改进工作思路,针对不同层次人员组织了近十场培训,为达深入浅出的效果试讲了20多遍。制定分层审核机制,解决总决算和部门决算的矛盾和难点。最难的是,在国库科仅3人的情况下,白天回复来自全市各单位的上百条电话和信息,晚上处理年底各种总结材料、报表统计等常规工作,每天12个小时都不够用。她以强大的凝聚力带领全市1000多个单位跃入全省优秀等级并被通报表扬。许多会计夸赞她是这么多年来,第一个能把部门决算讲清楚的人。

  在国库科,她搭建了财政收支分析系统,强化收入管理;在预算科,撰写了数篇调研报告并得到市领导批示;在资环科,因及时保障资金,获全市安全生产先进个人,协同搭建国有土地管理系统,建立数据共享机制;在绩效中心,建立预算申报绩效评估机制,参与出台事前绩效评估管理办法等,马鞍山市预算绩效管理工作在全省连续三年考核第一。

  她还是一名近15年党龄的党员,多次获得“优秀共产党员”、“先进个人”等称号。无论是党建活动还是志愿者服务,如文明城市创建、电动车宣传等都积极参与。疫情期间,投身疫情防控工作连续半年未休。

  三、从服务农村到驻企帮扶,为企为民是她的初心

  2013年,全国开展家电下乡活动,她跑遍太白镇每一个经销点,耐心指导商家,热情为群众讲政策、算细账,让群众得到最大实惠,在群众的肯定中找到了扎根基层的使命感和满足感,也换来了7年财政先进个人。

  无论是为群众还是为企业,她都在用心用情当成使命去完成。2023-2024年,作为选派干部被派驻到泰尔重工股份有限公司挂职。为把企业的事情办快办好,她一再推迟原定手术时间,一心扎根在企业,加快企业办理建筑机电安装资质,帮助企业达到进场施工标准,挽回数百万元违约损失;利用自身会计特长,为企业制定安全生产费用管理办法;提出简化人才兑现政策流程建议等。在骨折休假期间,一瘸一拐的去企业解决职工交通不便、奖补资金未兑现等困难。她真心实意的服务感动了企业,并在全市100名助企干部业绩大评比中获得前八,被市委授予服务企业“五星”荣誉称号。

  作为新时代财政女性,她立足岗位,弘扬奋发向上的斗志、永葆干事创业的激情,彰显巾帼之美、激扬巾帼之志。

  

  亳州市财政局预算科科长 胡浩然

  胡浩然同志政治立场坚定,在预算岗位辛勤奉献15年,经历预算管理各岗位、全流程历练,逐步成长为骨干能手,2020年首批入选财政部预算管理人才库,2023年9月被安徽省财政厅、安徽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授予全省财政系统先进工作者。

  一、勤政务实,强化财政资源统筹

  该同志在工作中勇于担当、主动作为。近年来,在基层财政运行紧平衡的状态,如何强化财政资源统筹,增强财政保障能力,考验着每一名财政干部。该同志认真履行预算管理职责,精准测算资金盘子,把好预算安排口子,加大政府性基金和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统筹力度,将政府性基金超收、结余和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收入全部调入一般公共预算;多渠道盘活存量资金,将部门实有账户资金纳入存量资金盘活范围,积极保障重点领域支出。2023年开展亳州市本级市直预算单位银行账户清理,盘活资金0.8亿元;推动亳州市部门实有资金账户摸排清理,共清理盘活历年沉淀资金6.7亿元,按规定上缴同级国库,提升重点支出保障能力。积极配合安徽省财政厅制定安徽省“三保”运行监测工作方案,在执行中创新开展县级财政运行动态监测预警,动态分析县级可用财力和“三保”等重点支出保障情况,对可能出现的风险及时预警,督促县级严格落实保障顺序要求;坚持把财政资源向县区基层倾斜,倾力支持县区财政运行,2023年市级对县区安排各类补助20.5亿元,占市级可用财力的1/5,有力支持了县区兜牢“三保”底线。

  二、勇于创新,深化零基预算改革

  该同志在工作中善于思考、敢试敢拼。安徽省自2022年起在全国率先实施零基预算改革,打破传统的“基数+增长”的预算编制模式,坚持所有预算支出均以零为基点,全面清理现行支出政策,推进跨部门资金统筹整合,增强财政统筹保障能力。该同志经过全面深入分析研究,按照安徽省零基预算改革工作精神,在安徽省率先开展支出政策和专项资金清理,积极推动零基预算改革在亳州落地生根。2022年,全面梳理出163个市级支出类行政规范性文件,依法依规提出清理建议,其中废止30件、修改21件;按照政策清理退出情况,对市级专项资金进行梳理,仅当年就对科技、商贸、工业、文旅、农业产业化等17项专项资金清理整合,共收回资金2.9亿元,统筹用于保障重点领域支出。该同志积极探索预算编制管理新路径,编制2024年市级预算时,牵头打通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系统与预算编制系统,增强了行政事业单位资产配置预算审核效力,实现了依据部门资产配置标准、部门存量资产状况等约束新增资产购置需求的控制机制,建立了行政事业单位资产预算编制、采购执行、报废处置的全生命周期管理。

  三、信念坚定,践行财政为民理念

  该同志在工作中初心不改、一心为民。持续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厉行节约、反对浪费的重要论述,始终秉持用政府的“紧日子”换来老百姓的“好日子”的信念,牵头起草了亳州市《进一步厉行节约习惯过紧日子二十条举措》等政策,坚持“三公”经费预算安排只减不增,严禁无预算、超预算支出,不折不扣落实好党政机关习惯过紧日子的要求,把宝贵的财政资金用在发展紧要处、民生急需上。2023年亳州市党政机关“三公”经费支出同比下降9.5%;2024年市级一般性支出在2023年预算数基础上压减10%,在严控常规公务支出基础上,大力压减非重点非刚性支出,不断增加民生支出比例,全市财政支出的85%以上用于民生领域,2023年以来,建成社区老年食堂(助餐点)455个,完成居家适老化改造5875户,新增婴幼儿托位4100个;改造棚户区住房5415套、老旧小区47个,1.2万户超期未安置居民得到安置;新建改扩建幼儿园、中小学35所,新增学位4.2万个,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91.2%;亳州机场初步建成,切实提升了群众获得感、满意度。

  

                                                                                       安徽省财政厅

                                                                                  2024年11月3日


原文链接:https://czt.ah.gov.cn/czdt/tzgg/149673851.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